您好, 退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论坛
【理论强党】用新思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2019-08-05

刘娜,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工程专家,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助手、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部)博士后。曾先后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天津市优秀博士后国际化培养计划,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学者”等。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入,以新发展理念为支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使党和国家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版发行振奋人心。《纲要》第十二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为题,系统阐发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阐述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关键问题,阐明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一、深刻领会发展是为了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之下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之所以能够落地生根,是因为它从产生之初就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遵循历史规律,求得自身解放,为全人类共同解放而奋斗不息。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与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之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旧世界、还是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和底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将人的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历史证明,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种形态、哪个阶段,都有其基本逻辑和价值遵循,不同的社会发展思想对人类实践均会产生深远影响。封建社会以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遵守封建宗法等级,始终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核心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由少数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以资本逻辑控制分配、掌控民生。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应该以什么为中心?若坚持以GDP为中心,则意味着社会发展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指标。坚持以人为发展中心,则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发展以人的幸福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根基。《纲要》中反复强调:“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要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回应人民期待的发展,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力。“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民生改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以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把抓民生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强调抓民生不仅能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更能调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带来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充分认识发展要依靠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由个人组成,但不是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无数个人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推动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基石。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教育的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增强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指标,也是提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能力的体现。新时代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为人民接受教育、拥有健康体魄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在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坚信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纲要》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还是人民。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建立在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个深厚伟力基础之上的。

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始终是历史的推动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奋不顾身,形成排山倒海的革命洪流,最终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冲天干劲儿,短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推动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举措是人民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创造出来的。建党98年来,我们党所取得的成就是从依靠人民中来的,从党与人民的努力奋斗中来的。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三、科学定位发展中要怎么做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这种伟大实践,为理论创作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一个理论能够面向实践,不仅取决于共产党人以怎样的立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观点、怎样的方法展开实践,还取决于理论自身的品格,取决于其把握和解决实践矛盾的能力。

新时代无论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精准脱贫,还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以“现实的普遍利益”为立足点的实践,必然是人类实践中的最高形态。在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与社会交互作用,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社会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脱贫致富能力的提高,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标,是人在社会中主体性、能动性的彰显,是人们的实践能力和改造社会能力的集中体现。

发展中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纲要》中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李克强总理2019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近1亿人次。棚户区住房改造62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90万户。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又有新提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这就是“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终极归宿。

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武装、带领之下,人民主体性才会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人与社会才会更好实现和谐发展。


转载自:原创:刘娜党建网微平台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邮箱入口
京ICP备0906449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57
版权所有: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裕民路裕中西里46号